2025年7月15日至7月19日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“旬火传薪实践团”实践团队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,围绕苹果产业与剪纸非遗传承开展实践活动,推动两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,正式启动以“非遗活化+红色文旅+苹果产业”为核心的乡村振兴青春行动。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,探索传统技艺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新路径。
一把剪刀裁岁月,马栏红里续文脉
团队成员来到旬邑县孙会娥剪纸非遗工坊,走访了省级剪纸传承人孙会娥老师。初见孙会娥老师时,她正端坐于窗前,指尖红纸翻飞,剪刀开合间,一朵栩栩如生的马兰花已初具雏形。“我是库淑兰老师唯一的亲传弟子,这手艺能在我手里传下去,是这辈子最骄傲的事。”提及师承,她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,话语间满是对恩师的敬重。
后来,孙老师向我们细细拆解了旬邑彩贴剪纸的奥秘:从选纸、染色到剪刻、拼贴,十余道工序缺一不可。“你看这配色,得用天然植物染出的红、绿、黄,贴的时候还要讲究层次,一层层剪,一层层贴,要像盖房子一样扎实。”她边说边拿起一幅《喜上眉梢》,指着层层叠叠的纹样讲解,“这每一片花瓣、每一根枝丫,都藏着咱老辈人的念想。”
孙老师作品及证书
临别时,孙老师特意创作了一幅融合马栏红苹果的剪纸:红艳艳的果实缀在剪纸枝叶间,旁边是错落的花朵与星星。“你看,这苹果是咱的‘致富果’,剪纸是咱的‘文化根’,两者拧成一股绳,乡村振兴就有奔头。”
队员向孙老师学习剪纸拼贴技艺
孙老师亲手设计的马栏红苹果+剪贴非遗作品
科技为笔书振兴,红果指头蕴新篇
次日,成员们赶赴苏陕协作石门生态园扶贫产业示范基地,与当地苹果合作社负责人深度交流,走访农户,挖掘旬邑苹果产业链的升级需求,尤其聚焦如何通过剪纸非遗赋能苹果品牌。
在那里,负责人向成员介绍了苹果种植的“智慧变革”:引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锋旺教授团队选育的“秦脆”“瑞雪”等核心品种,推动当地品种换优689.8亩,成为旬邑“马栏红”品牌主力果品。西农推广的“矮砧密植栽培”“免套袋技术”及智能水肥系统,让技术人员管理效率从传统10-20亩跃升至40亩。厂长称此“智慧变革”是“西农技术-马栏红品牌-政策生态”三元融合,现代农业急需青年人才助力产业效能提升。
厂长向成员介绍苹果种植
随后,旬邑县林果局专题座谈会上,工作人员向我们解读了《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)》核心战略,介绍产业布局、现状及扶持政策,提及将用三年打通“实验室到餐桌”全链路,让西农科技成果成“马栏红”核心引擎。
政府负责人向成员解读苹果产业规划
科技为翼,非遗为魂,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
此次实践活动,以“红绿彩三元共振”为核心,通过“非遗活化+红色文旅+苹果产业”的创新融合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后续成员将完成剪纸贴纸稿样、苹果包装设计初稿等成果,并制作相关宣传内容,扩大活动及产品的知晓度,进一步推动两者深度融合,既让剪纸非遗在产业中焕发新生,拓宽传承渠道,又让苹果产业借助文化底蕴提升品牌价值。这一实践不仅是知农爱农情怀的生动践行,更为旬邑县乡村振兴提供了“产业+文化”双轮驱动的鲜活样本,为乡村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活力。
团队成员合影
(西北农林科技大学:旬火传薪实践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