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尖触不到的水磨腔,心间响起的六百年回响
2025年7月,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“雅韵染九州,文脉灌云川”社会实践队成员金诗淼,虽未能亲赴江苏昆山实地采访,但通过深度参与团队资料整合、影像分析及后期撰稿工作,在远离舞台的后方,同样经历了一场对昆曲艺术从陌生到敬畏的深度认知之旅。
在接到聚焦昆曲传承实践任务之初,我心头沉甸甸的。面对浩如烟海的昆曲文献、学术论文与历史影像,她如同闯入一座精美却路径交错的园林,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。那些工尺谱上跳跃的音符,唱词中凝练的典故,表演程式里蕴含的千年礼乐,初时只觉繁复如天书。她坦言,初始阶段最深的感受是“如履薄冰”,唯恐在整合与转述时辜负了这门艺术的厚重。唯有沉下心,逐字咀嚼文献,反复观看经典折子戏录像,方能在字里行间与影像流光中,触摸到昆曲“无声不歌,无动不舞”的精髓轮廓。
图为昆曲演员演出现场。 郑亦婷 供图
随着资料梳理的深入,屏幕里杜丽娘水袖轻扬的哀婉、舞台上《夜奔》中林冲在方寸间的激烈跌扑,逐渐在我心中化为具象的震撼。当读到学者关于“水磨腔”如何以“气无烟火、启口轻圆”磨砺出时间质感的论述,她豁然开朗:这六百年不息的清音,正是以最苛刻的自我雕琢抵抗着时间的侵蚀。每一折戏的传承,都是无数个晨昏里口传心授的接力,是演员对身形唱念毫厘不差的苛求。这份于精微处见真章的“磨”之精神,成为她理解昆曲生命力的密钥,更映照出当代青年面对学问与事业应有的态度——板凳要坐十年冷,功夫深处见天然。
在后期撰稿的反复锤炼中,我更深切体悟到昆曲在当代语境下的独特价值。它并非凝固的博物馆艺术,其唱词典雅如诗,蕴含的至情至性却超越时空,直抵人心。学者强调昆曲是“活态传承”,这让我更深刻地明白:传统艺术的延续,不仅依赖博物馆式的保存,更在于找到与当下对话的鲜活接口。当看到年轻演员在创新剧目中探索传统程式的当代表达,或高校社团用青春语汇演绎古典之美,她深刻认识到——真正的守护,在于激活其内在生命力,使之成为流动的文化源泉而非静止的标本。
(图片皆来源于采访组于昆山百戏博物馆拍摄)
这次“幕后”参与的经历,让我对文化传承的认知超越了技术层面。我深知,昆曲这株幽兰的芬芳,源自无数传承者毕生的心血灌注。这份事业需要甘于寂寞的坚守,需要如切如磋的研磨,更需要面向未来的智慧与勇气。当青年一代愿意俯身倾听这穿越六百年的清音,愿意理解其美之所在,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与之对话时,便是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最大希望。这份源自心底的尊重与敬畏,将成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无形桥梁。
此次“纸上谈兵”的深度参与,对我而言,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洗礼。我虽然未曾亲临现场捕捉梨园光影的瞬间,却在文献的字里行间与影像的帧秒流淌中,完成了一次
对昆曲灵魂的庄重探问。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,我触摸到传承的重量与创新的脉动。这无声的“幕后”旅程,让我清晰看见:守护文化根脉,不仅需要台前的璀璨,更需无数人于时光深处静默耕耘的坚韧。当年轻的心跳与六百年的水磨腔共鸣,文化传承的炬火便在无声处完成了交接。
(投稿人 金诗淼)